599比分网 体育康养专业于2024年3月正式获批,并被列入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国内首个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本专业是顺应“健康中国”战略与老龄化社会需求设立的前沿交叉学科,深度融合体育学、医学、健康管理及康养技术,致力于培养适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具备运动健康促进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专业以科学体育锻炼为核心,聚焦身心健康促进、慢性疾病防治及主动健康管理,重点服务老年群体及大健康产业升级需求。师资队伍中具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校企联合实验室4个,省级科研团队7个,省级科研平台11个,实习和实践基地4个,建设获得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一、专业定位
体育康养是通过体育的手段改善人的身、心、神并使其不断趋于最佳状态的行为活动。体育康养专业是以体育学、老年学为主干学科,医学、健康管理等多学科深度融合的交叉性应用型专业。本专业立足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与老龄化社会需求,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致力于培养能够运用科学化体育手段预防疾病、提升身心健康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紧贴健康产业升级与老龄事业发展需求,主要发挥体育康养在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别是老年阶段的健康促进作用,培养体育康养服务与管理人才,实现运动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作用,是积极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背景下,首次提出的新专业,具有显著的职业竞争力和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广东为根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致力于培养培养能从事运动养生、康体休闲、康复疗养、运动健身、运动营养、健康管理等教育、技术指导与咨询的相关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和善于沟通,兼具卓越体育康养产业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强化体育康养咨询与服务能力的培养,重点运用科学化体育手段防控疾病发展、促进身心协同健康,以满足全生命周期人群(尤其是老年群体)的主动健康需求及大健康产业升级需要。毕业生可在老年教育机构、长者运动健康中心、高端康养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基层社区健康站点、卫生管理部门及相关运动健康机构等领域,从事体卫融合健康促进、康养技能指导、个性化运动处方设计、健康评估与干预、康养项目管理、运动训练监控等领域的教育实践、技术咨询及运营管理工作。
三、培养规格
(一)修业年限、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体育康养专业本科生正常修业年限为4年(根据学籍管理规定亦可提前1年或延迟1-2年),需修满154学分方可毕业。学生修业期满达到毕业要求,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条件的毕业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二)知识要求
1. 素养类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创新创业知识,要求大学英语达到学校规定水平,能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文献;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具有服务老年人群的运动健康促进的有关知识。
2. 专业类知识:系统掌握体育学和老年学基础知识,以及体育康养的专门知识;理解运动健康促进的有关原理;了解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和活动特点;能够撰写体育康养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三)能力要求
能够提供科学的、适老化的运动健身、运动康养服务,帮助老人养成规律的运动健身习惯;初步具有独立研究和解决体育康养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健康监测、健康评估、运动健康促进等工作;能够为不同类型老年人开具运动处方;善于与老年人进行沟通,能够策划、组织和管理体育康养项目的实施。
(四)素质要求
1. 基本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具有强健体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 专业素质:掌握体育康养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体育康养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能够运用体育康养的理论和机能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各种实际问题;了解国家有关体育、康养、养老服务等工作的政策和法规;具有相关领域工作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从业资格。
四、课程体系
(一)主干学科
体育学、老年学
(二)课堂教学环节
1.必修课程:
①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程(18学分)和通识教育课程(19学分)。
②专业基础课程: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健康教育学、老年运动心理学、体育康养概论、老年医学概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21学分。
③专业核心课程:基础肌动学、健康养生学、膳食营养与健康、老年活动康养理论与实践、老年体适能测评理论与方法、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老年常见疾病运动健康促进、体育康养项目策划与管理、智能康养技术概论等,21学分。
2.选修课程:
①限制性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拓展选修课程(至少选37学分)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至少选6学分)。
②专业拓展任意选修课程:至少选6学分。
(三)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毕业实习(12学分)、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军事训练(2学分)、科学实验与讲座(2学分)、俱乐部与社团活动(2学分)、劳动教育(2学分)。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7名,教授3名,副教授7名,博士20名,副高职称以上比例为37.0%,博士比例为74.1%,其中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研团队7个。教师分别具有教育学、体育学、医学、老年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背景,在运动人体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运动康复等学科及身体机能评定、运动训练监控、全民健身指导等专业领域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运动解剖学教学实验室、运动生理学教学实验室、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省高等学校教学重点实验室、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生物力学教学实验室、体育保健与康复实验室(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机能诊断实验室,实验室均配备有专职的专业实验人员。同时还拥有5个省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中心: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战术诊断与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2008年),广东省运动辅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广东省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2021年)、广东省人类运动表现科学重点实验室(2024年)、广东省教育厅运动与健康促进科研型重点实验室(2007年)和青少年运动健康促进科研型重点实验室(2021年)以及2个省级重点提升平台、1个广东省教育厅工程中心、1个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和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各实验室或中心除满足常规实验教学仪器外,还有较先进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及生理学和生物力学、康复等仪器设备,如便携式超声波治疗仪、深层肌肉刺激放松仪、多段脊柱调整床、心肺功能测试系统、人体成分分析仪、动脉硬化检测仪、实时运动监控系统等仪器设备,为体育康养专业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目前,本专业已拥有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点)2个,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践需要。